從宋代開始,蘇氏家族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。北宋時,在唐代蘇氏六派系的基礎上,形成了三大派系鼎盛輝煌:以“三蘇”蘇洵、蘇軾、蘇轍為代表的眉山派系、以蘇易簡為代表的銅山派系、以蘇頌為代表的蘆山派系。北宋時期蘇氏人才輩出,蘇氏家族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。
眉山派 唐武則天時,蘇味道官封鳳閣侍郎(副宰相)。唐中宗即位初(705),蘇味道被貶任四川眉州刺史,后調任益州長史,未任卒于眉州,其后代為始祖蘇味道建祠,取堂號為眉山堂。到了北宋初,蘇味道的后代蘇洵(號老泉),蘇洵之子蘇軾(號東坡)、蘇轍(號子由)世稱“三蘇”,以文章擅名天下,占唐宋八大家中之三席,名揚古今,極為歷代學者所尊崇。宋以后其后裔遷徙分布各地,尊崇“眉山”故地,以籍為望,形成眉山派系。
銅山派 銅山派為北宋蘇氏三大望族之一,屬于陜西蘇姓支系。唐左相蘇颋襲父蘇瑰之爵封許國公。其八世孫蘇傳素官拜荊州刺史。為避“廣明之亂”,全家徙居四川鹽泉,其子蘇振官為四川銅山令,其曾孫蘇易簡,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(980)狀元及第,官拜中書舍人,知制誥(副宰相),其后舜元、舜欽都高官于北宋王朝,后代繁衍各地,以“蜀”為望族,以銅山為堂號,形成銅山派系。
蘆山派 蘆山派始祖蘇益(字利用),故居河南固始縣。隋朝末年,太子少保房國公蘇威,因直諫隋煬帝,被貶為光州刺史,子孫簪纓累世,門第顯赫,蘇瑰、蘇颋父子任唐朝宰相,蘇颋的孫子蘇奕官任光州刺史。蘇奕的四世孫蘇益,生于唐大中十年(856)。唐乾符二年(875)中進士,授隰州刺史。乾符六年(879)為避黃巢之亂,辭官回到老家固始縣。當今固始縣人民政府及蘇氏族人,在世界蘇姓理事會的資助下,經過千余年風霜的蘇奕公墓園修葺一新,墓園古樸壯麗,供國內外后裔瞻仰祭祀。
唐僖宗光啟元年(885),閩南盜寇蜂起,民不聊生,唐朝廷命王潮為帥,聚義軍赴閩南平亂,蘇益隨王潮統兵入閩,官為泉州押衛都統使。到宋初被追賜為唐上將軍、武安侯。唐乾寧五年(898)蘇益卒,享年九十三歲,葬于同安縣城東二十里安鋤山蘇坑蜈蚣嶺。2005—2006年,苗裔集資墓塋重建,墓園景觀壯麗古樸,海內外苗裔前來瞻仰祭祀不絕。蘇益生三子,長子光誼、次子光謂、三子光誨,家居同安永平鄉葫蘆山下。后三公弘揚祖德,于五代開運元年(944)為父建祠于葫蘆山下,堂號“蘆山堂”。經歷千余載,飽受滄桑,屢壞屢建。至元朝成宗大德七年(1303),蘇唐官、蘇唐瑩、蘇唐郁負責當地稅賦,由于稅銀運送京都時在揚子江(長江)被劫案,又因毆斃欽差一案遭滅族之災,家產沒收,六人入獄,余丁夜逃,為避兵禍,化姓許、連、周散居各地,蘆山堂被燒。明嘉靖二十二年(1543)同安知縣奏請撥銀重建蘆山堂,明世宗欽賜“蘇氏大宗”,以示敬仰先賢,世代流芳。1644年,鄭成功舉義,清兵與鄭軍作戰,蘆山堂再次被毀。辛亥民國初,海內外宗親捐資重建。1987年,同安縣人民政府撥付部分資金,海內外裔孫賢達捐資,蘆山堂又重新修復。堂殿壯觀古樸輝煌,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廈門市涉臺文物保護單位。2007年3月6至9日,世蘇第六屆蘇、連、周、許、讀宗親聯誼會暨蘇頌學術研究會在此召開,并隆重舉行祭祖儀式,盛況空前。
蘆山衍派二世祖光誨,字明教,蘇益的幼子。唐僖宗光啟元年與父隨王潮入閩,官拜軍統都使,任漳州刺史,以軍功遷升為左屯衛將軍。北宋太平興國八年(983),封推德誠順佐理,特賜金紫光祿大夫,后封武功侯,家居同安。光誨之長兄光誼,字明性,唐末任泉州左都統軍使,其子孫主要分布在福建德化、永春等地。光誨二兄光謂,字明義,唐末任泉州右都統軍使;其子孫主要分布在福建莆田縣。
蘆山衍派第三世祖主要以佑圖為代表。佑圖,字良謀,光誨之子,官漳州行軍司馬、檢校國子祭酒等職,后提升為御史大夫,卒后被追贈司空、代國公。
蘆山衍派第四世祖主要以佑圖長子仲昌、次子克昌為代表。仲昌文韜武略,先后任提點荊湖南北路刑獄,知宜州、邵州、復州,有非凡的政績。后任左屯衛將軍,卒后追贈為太師、福國公。其弟克昌官拜秘書丞、供備庫副使、廣西兵馬都監將軍。
蘆山衍派第五世祖主要以仲昌之子蘇紳,克昌之子蘇緘、蘇結為代表。其后裔繁衍,派衍出紳公派系、緘公派系、結公派系,形成閩蘆山衍派,苗裔廣布國內外,尊宗蘆山望地,以蘆山為堂號。(宗親網)
|
|